随着AI+安防的快速崛起,安防行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不但有BAT互联网巨头、AI新秀的抢滩布局,还有海康、大华等传统安防企业在不断创新巩固行业地位。平安科技作为一家AI新秀,选择了不一样的路,将楼宇网格化管理纳入“智慧城市”体系,以小安全实现城市大安防。 01 依托“金融+科技”,以独有的商业模式开拓市场 在平安科技智能认知团队总经理宋晨看来,商机互享是平安集团最大的优势。基于中国平安立身之本—综合金融业务,平安科技在向外拓展生态合作伙伴时,有更多灵活的腾挪空间。 02 共享AIoT平台,解决传统安防“信息孤岛” 对于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来说,凭借平安π 物联感知融合平台,无需部署硬件服务器,以“云+端”方案即可实现低成本接入。与此同时,在云部署方面,平安云提供24小时运维服务,全方位保证客户业务稳定运行。 事实上,平安π 物联感知融合平台是一个功能模块化、可自定义SaaS应用的PaaS平台,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正式基于该平台构建而成,在功能管理上,提供智能门禁考勤、访客管理、车辆识别、访客轨迹追踪、异常行为报警等服务,实现了人、车、物全面的人员管理和布控。更重要的是,拥有二次开发能力的客户,可以基于平安π 物联感知融合平台自行定制楼宇智能化管理细分SaaS应用。
楼宇小安全是城市大安防的第一道防线,平安科技构建的智能安防产品——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一经推出就成功应用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地标中,如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北京首屈一指的超甲级写字楼国贸大厦、新加坡Mapletree 商业城等,深圳有关公安部门更是将此产品拟定为深圳市高楼安防系统建设标准。
事实上,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之所以能从从国内走向国外,依靠的不仅仅是全球领先的AI技术,还有独有的新商业模式及AIoT开放平台。
经历过早期的“技术研发”竞争后,人工智能早已进入商业场景竞争,尽管国内AI企业的商业布局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商业模式大多是提供单一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与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平安科技不强调单一的技术或者产品,而是依托“金融+科技“战略,提供一种组合服务模式或者价值融合模式,凭借这种独有的新商业模式,园区、社区、企业等客户可以以“零交易”模式,完成楼宇安防智能化建设。
比如物业客户,如果既想委托银行做资金管理,又想在科技领域做点事情,平安科技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安防楼宇看似没有金融,却又存在着非常多的机会,平安科技正是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对智能安防市场进行降纬打击,如今,平安的房产生态服务圈已经覆盖73+国内城市、500+开发商、1500+合作商、4100万楼宇房源。
回到产品本身,我们知道由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场景打造的智能安防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平安科技打造的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正是以此为突破点,与其他竞品拉开距离。
在算法上,单个的公司通常无法承担多项AI技术研发,提供的不是“单一化”AI应用,就是单一的AI技术无法全面覆盖实际业务场景。平安科技拥有4000多名研发团体、6大研究机构,并与MIT等国际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研发了人脸、语音、OCR、活体检测、微表情、语音、语义、视频结构化等数十种全球领先的AI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需求。
在场景数据上,作为平安智慧城市技术赋能方,平安科技早已将AI技术全面渗透到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场景中,人、车牌、形态、行为等各种层次数据异常丰富,能够实现安防场景下人、车、物等数据关联性分析。这意味着,在算力相等、算法同质的情况下,平安科技能够在数据层全面胜出,算法可用性相比其他厂商大为提升。
在安防领域,大多企业都是各自为战,进而导致智能楼宇安防建设面临“两大难题”:首先,在变“被动预警“为”主动预警“中,数据需要实现及时性与关联性分析,实际应用中,各类楼宇管理系统缺乏统一协调平台,数据彼此隔离;其次,在智能感知赋能上,各类楼宇硬件需要做技术架构解耦处理,难度较高、工程量大。
面对这种现状,平安科技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安π 物联感知融合平台,向下融合了从人脸到人形,再到视频结构化等20多种AI能力,客户无需做解耦处理,只需调用标准化云接口,即可快速获取智能感知能力,远程控制人、车、物;向上可快速集成业务系统,有效的解决客户多系统独立、大数据割裂等问题。
我们相信,平安π 物联感知融合平台及平安π 智慧楼宇管理平台的引入,在破除信息孤岛、实现楼宇安防管理“降本增效”方面,能给行业带来更高的价值。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加入我们,共同服务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