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如今,机器视觉的战场硝烟弥漫。商汤、旷视等AI独角兽企业占据的消费市场已出具规模,而海康威视、奥比中光等硬件厂商,更是大力布局“软硬结合”的AI赛道。机器视觉领域的竞争,已经走到了白热化阶段。 2019年在苏州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博会上,商汤、旷视、海康威视、格林深瞳、的卢深视等企业一同展示了多种人脸识别技术。的卢视觉作为国内一家3D视觉的先行企业,在展会期间接受了TechWeb专访,针对3D视觉技术发展、企业的科研方向进行了讨论。 TechWeb了解到,kinect最早采用的激光是830nm波段,后来问世的iPhone X采用940nm波段,基本解决了识别精度问题。结构光属于主动光源,环境光的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光斑信噪比,使得深度信息获得难度增加。 户磊认为,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并未收到足够重视,因为单目图像更倾向于获取RGB色彩图像,而双目3D视觉对红外传感的依赖性更高。简单来说,三维视觉信息是在RGB图像色彩与纹理之上,加入了深度信息。对比图像信息的“规则矩阵”,三维信息要处理海量点状云图,这给传统神经网络带来了不小压力。的卢深视正在研究并测试更适用于计算三维“不规则数据”的算法模型,进一步在竞争中拉开差异。未来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对于三维视觉一定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图:的卢深视“天眼”三维高清摄像机,拍摄于2019智博会)
与此同时,在安防监控赛道上,三维视觉正在对二维视觉进行着降为打击。
目前安防监控的主流的视频结构化服务都是基于传统二维数据流,视频分析结果会受限于环境光、人体姿态、遮挡等物理问题,同时,由于二维人脸识别仅仅利用面部纹理的平面信息,识别精度低、鲁棒性差。简单而言,二维视频虽然正在被广泛利用,但因误识、误拒率高等问题,难以在安防领域的“施展拳脚”。
近些年,人们对于3D视觉技术不再完全陌生,iPhoneX上的FaceID便是3D视觉技术的一款轻量级应用。
的卢深视作为三维人脸识别这一新赛道的领跑者,已经在安防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快车道”:三维人脸识别摄像机,就在去年,的卢深视的“鹰眼”系统中标国内某大桥安检项目,并着手建立国内首个省级三维人脸数据库。
对准行业技术难题 坚持3-5年研究项目
TechWeb向户磊了解到,三维视觉本身需要克服两大物理难点:远距离检测精度,和户外光干扰。
结构光是目前近距离人脸识别中提高精度的最有效方法,但感知信息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物理条件的限制下,面部识别在稍远距离的精度会降低。某大桥的安检门闸属于近距离三维视觉,而公共场所的识别需要都在8到10米左右范围。目前这个距离范围的三维视觉,是的卢深视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户磊讲道:远距离毫米级精度的三维视觉是行业中的一个技术门槛,而的卢内部有一个中长期研究团队正在尝试攻克该难题。
另一个物理难题,是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结构光适应性。
的卢深视在实验室模拟出赤道上方正午的光照情况,调整算法与主动光角度来测试极端环境下视觉产品的稳定性。同时,的卢正在测试940nm红外光谱以外的光源,例如1330nm和1550nm波段激光作为结构光,这两个波段在太阳光光谱之外,传感器的信噪比不会受到环境光影响。
寻找竞争差异化锚点
TechWeb:的卢深视是否在公共安全领域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结合此前某大桥项目的成功中标,相较公安领域的独角兽竞争者,的卢深视具有哪些技术“自信”?
的卢深视CEO户磊:我们作为较早一家在公共安全领域引入三维感知信息的技术公司,三维感知信息能够大大提升人脸识别准确率,从而提升系统鲁棒性、安全性。并且最先推出省级三维人脸数据库,在国内安防视觉领域有一定示范作用与推动作用。
推动产品通用化 扩大技术优势
2018年,的卢深视在赛灵思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 “天眼”高清三维网络摄像机。搭载赛灵思FPGA的“天眼”能够在终端实现对1080P、30fps视频的处理速度,这意味着此类设备可以实时处理立体图像信息,在公共安全领域起到事件“主动”预防的作用(例如人群管理),有潜力成为解决安防场景痛点的硬件方案。
户磊一直强调,即便云端的运算成本越来越低,但市场上与安全相关的场景及业务需求依然围绕终端计算能力做支撑。安防设备的主流逻辑是,把复杂的处理运算放到终端,让云端专注处理处理好的数据,对信息进行在线查询与检索,例如人脸数据库匹配。
同时,的卢深视正在通过轻量化算法、深度相机的系统设计,尽可能降低整个视觉系统的硬件成本,当成本与性能达到协调水平时,才有可能成为通用型(量产)安防设备。
未来,的卢深视不仅要深入安防监控领域,还要将安全支付、家居互动等作为B端切入点,利用三维识别的优势拓展公司业务。
目前,的卢深视的算法团队有近50人,与此同时,内部中长期项目不会脱离商业化,而是围绕3-5年的产品实施推进,户磊对于的卢深视今后的产品线把控,还是蛮有自信的。
2019年,人脸识别技术从正在实现二维到三维的技术“跃进”。TechWeb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入局者涌入该赛道,差异化的技术竞争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重点,唯有将突破性技术与优质产品融合,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才有机会在拥挤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宝贵的生存空间。